《论语》中的孔子,朴实无华,冷眼一瞥也许觉得没什么了不起,这正是我们犯了浮躁病。只要我们认认真真读一读,心灵必为之一震。
礼之用,和为贵。《论语·学而》
国际关系,讲“和平共处”;国家,讲“和谐社会”,家,讲“家和万事兴”。“和”深深烙在中国人的内心。但在为人处事上,如何做到“和”?孔子讲“和为贵”,并非凡事“和稀泥”,而是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。“和”即适合,恰到好处。不能为了和而和,要“知和而和”。
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……告诸往而知来者。《论语·学而》
制作器具,要经过切、磋、琢、磨多道工序,才能完成。凡事要做到精进,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,而工序如此,不能越等。具备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,做到举一反三、闻一知十的水平,就没什么事做不成了。
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。《论语·学而》
人在贫境靠什么保持尊严而不气短?靠的是内在的真正的德性与志气。有了地位、才能、学问、财富之后,也别白眼朝天傲娇于人,做到不骄傲。
己预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《论语·雍也》
自己想要确立地位,就帮助别人也确立地位;自己想要事业发达,就帮助别人也发达起来。对于现代社会来说,资源整合性比古代更高,人们的相互依存度更大。更应该提倡这种思想。
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《论语·雍也》
对于中等资质和文化程度达到起码标准的人,可以同他们讨论高深的问题;至于中等以下的程度,就不能用艰辛的言辞与他们讲话。这并非是一个是否看得起的问题,而是交流智慧的问题。
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《论语·雍也》
知之,知的是什么?可以是,天地间的仁义道德,辨别善恶的能力等。光是知道了这些,是不行的。要心向往之,并勉力行之。而实践的时候,最高的境界是:乐在其中。不管学习还是做事,如果少了乐趣,即便“心向往之,却不能至”。强调了凡事培养兴趣的重要性。
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(以上的知,通:智。)(论语·雍也)
山,代表着飞禽走兽的天堂,生生不息的母体。山的意象与有相似之德的仁者相近。水,在古人的意象中代表智慧,水能随地势高低而高低,随物赋形,变化多端。崇尚智术的人,就像水一样,在变化之中得到生趣。
仁者寿,不仅意指仁者德行与天地同在,还道出了个体生命机理上的良性效果。据现代医学研究,易怒与忌刻的人,同沉静宽厚的仁者相比,不满50岁而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四倍。所以,记住了“仁者寿”,我们要活得好一些久一些,就要做到仁。
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《论语·为政》
通过温习过去的经验,进而懂得新情况新变化新知识,以此作为指导未来的方针。古人说,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也。而人恰恰是善忘的。多因我们不肯在“温故”上下功夫,空把“知新”旗帜举在前面。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(通:智)也。《论语·为政》
求知的态度要老实,坚持真理,不要不懂装懂。道听途书,不学无术,却已经摆出全知全能的脸孔来,指点江山,就是不智慧的表现。
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。《论语·为政》
读书做学问、传播知识,要博闻广见,努力学习,再三斟酌。在职场在官场,要多听多看少打听,三思而后行。
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《论语·为政》
做人要是不讲信义,真不知道这怎么能行!“信”字在《论语》里出现了30多次,频率相当高,可见孔子对于“信”的高度重视。“以信为本”被很多商业企业作为经营理念,唯有真正做到“信”的,才能长久不衰。
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《论语·为政》
我们如今的时代,倒不用担心学得太过,变成书呆子。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倒是片面强调思想性,“创造”空中楼阁。孔子早就告诫过,这样做很危险,很有害。学和思,必须结合起来。
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《论语·述而》
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。没有人敢说自己比所有人都强。与其他人相处或行事,必定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。好的经验就吸收,坏的教训引以为戒,做到从善而改不善。
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而大事不成。《论语·子路》
做事不要图快,不要只见小利益。一味求快,反而达不到目标;眼睛盯着小利,就办不成大事。搞政治、搞建设、做学问、养孩子等一切事,都是如此。“大跃进”跟着会有“三年自然灾害”,“高增长”还须有“软着陆”。致力于眼前小利,结果会因小失大,得不偿失。
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《论语·子路》
一乡之人都说好的,就好吗?未必;一乡之人都说不好的,就果真不好吗?也未必。人不能一味的按照所有人的喜好去做,你做的事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,不要为了让别人说你善去做“老好人”。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。秉持着只要做的事是善的,是正义的,就好了。
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《论语·子路》
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,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。为人处事,讲究和为贵,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表现。
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《论语·子罕》
昼夜往来,时不我待,万物生生不已。而我们要自强不息,努力进学,爱人敬业,好好珍惜生活。
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
俗话说,求人不如求己。君子向内求之于己,小人向外求之于人。做事要反求诸己,向自己找责任,由自己去努力。
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有了过,怎能不改?学习、做事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,能改进就是长进,纵容错误不思改正,就会成为真正的错误。
“巧言令色”、“巧言乱德”
花言巧语的人很危险。“巧言乱德”至少揭示了四层道理:一,内心有德的人是不会轻浮肆言的;二,习惯花言巧语的人,他的内在真情已经被遮蔽;三,一个人不真诚,心就浮,气就躁,话就多,而其中的真话倒不多;四,花言巧语,会扰乱听者内心的平静,影响听者的理性判断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
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工匠要想把活做好,就要先让自己的工具好用。做好一件事,准备工作非常重要,花时间找到适当的方法和途径,比盲目埋头就做,能收到更好的效果。
小不忍则乱大谋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
忍,是容,也是度。高明的人,能忍能让,敢以屈求伸。忍一时,不是懦弱,让一步,海阔天空。
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《论语·里仁》
人不该为没有某种地位而烦恼,倒是应担心自己靠什么在这地位上安身立足。不该为没有人了解自己而烦恼,应当致力于去做那些值得别人了解的事情。个人只有努力修身进步,行当所行,就不会总担心自己没有地位和不被人了解了。
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《论语·里仁》
欲富贵、恶贫贱乃是人性的一般倾向。但无论是受用富贵还是脱去贫困,都要“合乎其道”,取之、去之得当。所谓,君子爱财取之有道。
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《论语·里仁》
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自察自省自觉。自省什么?见到别人贤的地方要向他们看齐,学习;见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,不要只去鄙视,而是要反观自身有没有同样的问题,以警示自己,避免别人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。
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《论语·宪问》
既不埋怨老天,也不责罪于别人,只是自己潜心学习而努力向上。“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;君子修德,不谓穷困而改节。为之者,人也;死生者,命也。”这里的芝兰和君子,不正是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”的精神吗?
既来之,则安之。《论语·季氏》
现在我们多用这句话说“什么事既然发生了,就安下心来吧。”论语中的原本意思是,在让人归顺之后,要使人安居乐业。延伸到与人交往上,就是要善始善终,强化自我修养,做个始终令人“安”的有德者。
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《论语·季氏》
从国家角度说,不必过分担忧财富的总量少,最应担忧的是分配不公、苦乐不均,不公不均就会出现祸患,造成社会不安定。从个人角度说,人们倒不怕收入低,最使人不痛快的是付出了一样多的努力,自己的收入比周围人低很多。所以,我们的愿望是追求平等。
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《论语·八佾》
事已做成就不必再劝说了;事虽未成但大势已定,也不必再谏正了;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责怪起来没完没了。事后诸葛亮,不停唠叨别人的过错,喜欢翻旧账,都不是明智之举。
性相近,习相远也。《论语·阳货》
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”这是清代《三字经》开头的两句话,来源于《论语》。人刚生下来资质相差不大,比较接近。随着早期教育、所处环境、终身实践的不同,而逐渐分出了高低。强调了,后天环境和努力对人发展的重要性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《论语·颜渊》
人常犯的毛病是把自己看得太重,吃不了一点亏。但在对待他人上,却漫不经心,把自己觉得不好的、烦难的、痛苦的事或物抛给别人。做人要换位思考,也是这个道理。
过犹不及。《论语·先进》
事情做过头犹如没做到,都是没有达到恰如其分的那个“临界度”。避免极端倾向带来的错误,防止言行的过分过度。
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《论语·颜渊》
这不是孔子让我们听天由命、无所作为的宿命论。孔子在讲,人若能依于正义,那么,死生富贵之类的遭际,实在算不得什么。所谓“葱姜韭蒜,逢着便吃(不挑剔);生老病死,时至则行(不操闲心)”,多么坦然,无忧无惧。
相关文章:
蒸茄盒的家常做法(教你家常好吃的蒸茄盒)02-04
鳝鱼烧黄瓜的做法大全家常(大厨级操作,一盆一顿吃完,看馋了)02-04
万能烧烤酱配方大全(六种秘制烧烤酱做法)02-03
芋头炒肉的做法是什么(教你营养好吃的芋头炒肉片,美味过瘾超下饭)02-03
烤玉米的做法烤箱(自制锡纸烤玉米)02-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