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树人谈丨大学生抢“减脂课”,是健康“自救”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9 15:55:00    

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

近日,北京、上海、湖北等地多所高校开设的“减脂课”上了媒体热搜,因为教学效果显著,这些课程也成了校园里的“秒抢课”“明星课”。大学生抢“减脂课”,抢的不仅是学分,更是一场健康“自救”。当熬夜、外卖、久坐成为大学生活的常态,当体测猝死、肥胖焦虑频频登上热搜,“减脂课”的火爆,折射出的不仅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,更是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。
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体重管理”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。中国农业大学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测试结果显示,本科生肥胖率逐年升高,从2021年的6.12%、2022年的6.91%,上涨至2023年的7.06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减脂课”的火爆实则是青年一代对自身健康危机的自救行为。与传统体育课不同,这些课程往往配备体脂检测、膳食指导等个性化服务,直击当代大学生“熬夜+外卖+久坐”的生活方式痛点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,83%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“健康负债”,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在选课系统中找到了宣泄出口。

对比传统体育课强调的“达标考核”,新型健康课程正在完成三重转向:教学内容从标准化转向定制化,考核方式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管理,教学目标从体能提升转向生活方式重塑。如天津大学将卡路里消耗量纳入考核,浙江工商大学开发运动社交APP,这些创新解构了“体育课就是跑跳投”的刻板认知。这种转变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从“我有什么教什么”到“学生需要什么教什么”的供给侧改革,暗合了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现代化理念。

“减脂课”火爆也给我们带来教育反思,暴露出我国健康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缺失。中小学阶段,体育课常被主科挤占,健康教育流于形式;家庭和社会更关注学业成绩,忽视身体素质。结果,许多大学生直到健康亮起红灯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相比之下,国外许多高校早已将健康管理纳入必修体系。美国高校将健康管理纳入通识教育体系,日本大学设有专门的“健康管理中心”,而我国多数高校的健康教育仍停留在碎片化阶段。我们的“减脂课”走红,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“补课”——补上本该从小培养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。

“减脂课”的火爆,不应只是昙花一现的校园现象,而应成为高校深化体育改革的契机。未来,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健康课程体系,如开设“睡眠管理”“心理减压”“科学饮食”等实用课程,甚至将健康素养纳入通识教育。同时,也应加强校园健康环境建设,比如优化食堂营养搭配、增设健身设施等,让健康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。

大学生抢“减脂课”,是健康意识觉醒的信号,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课堂上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日常习惯。它呼唤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:在知识传授之外,大学如何成为塑造健康公民的重要场所?当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,或许正是中国教育回归“完整的人”的培养这一本质的契机。教育的最高境界,不仅是培养会思考的头脑,更要孕育承载这些思考的强健体魄。

责编:秦菲

相关文章:

河北5个品牌登上2024胡润品牌榜04-20

“小胖墩”为何越来越多?04-18

青岛开放大学举行2025年春季老年开放大学开学典礼暨主动健康学院揭牌仪式04-17

论文抄袭背后,副校长不能“神隐”04-15

今年国科大招生范围扩大,首次在河北等7省份招本科生04-15

十二部门联合发布专项行动方案: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04-14

教育部公布一批查处中小学 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04-12

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河北探索(二)丨现场工程师的孵化器04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