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时讯息 >

广州四个大型综合管廊全面投入运营,全市已建成并运营管廊175公里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10:47:00    

记者28日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,经过八年建设,广州市环城管廊、广花管廊、天河智慧城管廊、琶洲西区管廊四个大型综合管廊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,标志着“城市地下空间动脉”已基本打通。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175公里管廊,累计688公里管线入廊,与现有管廊共同构成“一环N射多区域”骨架系统,为供电、供水、通信等城市“生命线”提供坚实保障。

“里子工程”赋能城市发展 集约高效释放空间价值

综合管廊作为城市“看不见的生命线”,其建设意义深远。管廊通过集约化敷设管线,有效规避外力破坏风险,运维人员可直接进入廊内检修,无需频繁破路开挖,减少路面反复开挖问题,延长管线使用寿命,提升城市安全韧性。同时,通过缩小管线安全间距,管廊释放大量地下空间,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宝贵资源,并助力“架空线”下地,改善城市景观,提升土地价值。

环城管廊:全国最长随轨管廊,护航中心城区大动脉

环城管廊全长45.7公里,是国内规模最大、里程最长的随轨综合管廊,呈“O”形环抱海珠、天河、白云、越秀、荔湾五区,共联通29座变电站、12座自来水厂、加压泵站及多个通信枢纽。项目创新采用“管廊+地铁”共建模式,与地铁11号线同步实施,共享地质勘探、交通疏解等资源,减少重复建设成本超30%。其内设独立供水舱室,为市中心提供“双水源”互为补给的供水网络,保障城市供水安全,独立设立高压电力舱,形成“双回路+备用线路”的供电架构,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,大幅提升中心城区供电、供水、通信的保障和应急能力,实现全市供电、供水、通信的综合平衡和远程调度。

环城管廊电力管线入廊实景图

广花管廊:交通与管线“双升级”,打造通勤效率新标杆

广花管廊全长15.79公里,与广花快速路改造工程“打包”建设,实现交通与管线“双轨并进”。通过拓宽车道,建设立体交通,增设慢行系统,全线主线取消红绿灯,将原需90分钟的通勤路程缩短至30分钟,同时集成电力、通信、供水等管线,服务白云机场、广州北站两大枢纽。项目通过高精度监测仪器和视频监控系统,实时预警环境及管线异常,保障重大设施能源供应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。

广花管廊设计效果图

天河智慧城管廊:活化利用地下空间、控制智能的“智慧管廊”

天河智慧城管廊全长16.95公里,覆盖广州国际金融城、天河智慧城等数字经济高地,其与广佛环线智慧城站厅共建地下空间,通过配建地下停车场、地下商场、环卫站、便民服务等可租赁、可销售、可抵质押的商业设施,缓解城市停车难、公共设施落地难等土地供需紧张难题,对管廊空间充分发掘利用,提高管廊自身造血功能。管廊内设智能运维系统,采用地理信息系统(GIS)技术、物联网技术、移动通讯技术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搭建,实现信息汇集、资源共享、安全监控、应急决策的智能化自动化等综合功能,全力打造技术创新、功能齐全的“智慧管廊”。

智慧城管廊与地下空间设计效果图

琶洲西区管廊:智慧管理平台赋能,护航“数字经济试验区”未来增长

琶洲西区管廊全长7.12公里,深度嵌入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,服务阿里巴巴、唯品会等龙头企业。项目首创“管线+数据”双集约模式,不仅容纳电力、给水、通信等管线,还预埋5G微基站、物联网感知设备,构建“地下智慧管网+地上数字生态”的协同网络。搭载信息化监管平台,借助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数据挖掘、知识管理等技术,接入中央计算机系统、通信系统、火灾报警系统、通风控制系统、照明控制系统、排水控制系统、仪表监测系统、电话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等,对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,实现地下管网设施的精细化管理,及时处置安全事件,为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提供可靠、安全、便利的设施保障。

琶西管廊220KV黄猎线入廊实景图

机制创新破解运营难题 形成可推广“广州模式”

广州市实施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机制,破冰破局解决水、电、气、通信管线入廊费及日常维护费难题,出台《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参考标准》,明确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标准,形成管廊融资、建设、收费、还款的政策闭环支撑体系,推动电力、通信、供水等管线入廊,实现管廊建设运营良性循环,为“城市动脉”注入造血能力。四大市属综合管廊项目已有电力、通信、供水共167公里管线入廊,已签订入廊协议金额1.6亿元。此外,广州完善政策体系,出台《广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》《关于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意见》《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实施意见》等配套政策,建立“规划-建设-运营”全链条管理体系,正在编制《广州市小型综合管廊与缆线管沟工程技术指引》,结合城中村改造,推广建设小型综合管廊及缆线管沟,通过“大动脉+毛细血管”相结合的方式,构建干支衔接、覆盖广泛的管廊网络,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,逐步形成“规划统筹前瞻布局、联网成片同步建设、机制保障长效发展”的“广州模式”。

截至目前,广州市已初步构建起“中心环线+放射干线+区域支线”的立体管廊网络。下一步,广州将继续推进管廊建设与智慧城市融合,完善城市地下“生命线”系统,为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。
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李天研 通讯员:祝健轩

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骆昌威 通讯员:祝健轩

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:李琳

相关文章:

又有新补贴!你领了吗04-28

广州四个大型综合管廊全面投入运营,全市已建成并运营管廊175公里04-28

“五一”假期,广州巴士开通14条文旅专线04-27

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04-27

皇朝家居委任钟裕华为联席公司秘书04-27

市运会射击项目下周开赛,9支队伍410名选手创历史新高!04-26

炭为关止!广州海关查获一批总重2吨的禁出口木炭04-26

城事如画,温暖如你:五日青岛,一场温柔的邂逅04-26